中国传统节日趣闻春节趣闻有哪些

P 分享 时间: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有着一些神鬼怪的一些小传说,为传统节日增添了很多乐趣,你知道压岁钱是怎么来的么?你知道万年历为什么叫万年历么?你知道春联和桃符的来历么?下面由小编给大家讲解中国传统节日趣闻。

中国传统节日趣闻春节趣闻有哪些

  “压岁钱”的传说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进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祖乙,对他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祖乙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做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马皇后巧言消祸的传说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初一微服出行,来到淮西一个小镇上,见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不知在看着什么,便也好奇地挤了进去。发现原来是在观看一幅漫画,画面上绘的是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画的本意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因古代妇女以缠足为美)。因马皇后便是淮西女人,并且是个大脚,朱元璋由此认为,这是有人在故意取笑他的马皇后。  回到宫里,朱元璋立即召集手下人彻查此事,查清此画为何人所绘,哪些人曾去围观。对于没有围观的住户,朱元璋命其在门上贴一个“福”字作暗记,对于没有贴“福”字人家,即派御林军前去捉人。  善良的马皇后得知这一消息,觉得此事非同小可,为了化解这场灾难,即刻连夜派人到小镇上,通知全镇人家,务必天明前在大门上贴上“福”字。  第二天天明,当御林军来到小镇时,见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有“福”字。朱元璋感到奇怪,细一打听,原来是马皇后从中所为的结果。朱元璋虽然心中仍有怒气,但毕竟消除了许多。然而,有一户人家却因不识字,竟将“福”字倒贴了过来。余怒未消的朱元璋见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要将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脑子一转立时便有了主意,笑着对朱元璋道:“皇上息怒,其实那家人是将您当做福星,知道皇上今日要来造访,故意将‘福’字倒贴的。您看,这不是福到了吗?”马皇后的一番话,说得朱元璋龙颜大悦,立即下令放人。一场大祸就这样被马皇后巧言消除了。  从此以后,每逢农历除夕,民间便有将“福”字倒贴的习俗,以示自己“安分守己”。久而久之,人们将倒贴“福”字由“避嫌”变成了“祝福”,并一直流传至今。  倒贴“福”的传说  清代恭亲王府的大管家多云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福”字让家人贴于王府的大门和库房等处,然而有个家人因不识字,竟将“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非常恼火,正要处置倒贴“福”字的家人。多云大管家能言善辩,立即跪在地板上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福高寿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福晋听了,联想到过往行人都看着大门上的“福”字说,恭亲王福到(倒)了,不由心里一喜,便重赏了管家和家人。恭亲王也高兴地笑了,并嘱咐,今后每年过年都将“福”字倒过来贴。此后,倒贴“福”字便由达官贵人府第传人寻常百姓之家,并都希望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  桃符的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棵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抓紧上山以躲避“年”兽。这时,只见那老人高声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待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婆婆惊目细看,只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老婆婆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总结:原来节日都有这么多典故呢,以后过年的时候可以给弟弟妹妹或者儿子女儿讲一下了,总之这些故事听起来还是有一些神奇色彩呢。  

你可能喜欢:傣族传统节日开门节和关门节的民俗风情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白月的起源及风俗习惯日本传统节日偶人节女孩子的节日渔猎民族赫哲族的鹿神节起源及文化意义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的来历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