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元宵节的风俗 恩施年俗
在几千年的悠悠岁月中,民俗文化充满生机,元宵节是汉文化中闪亮的一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你对元宵节了解多少?你知道恩施元宵节的习俗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赶毛狗 “赶毛狗”是土家人除害驱邪、祈求平安的一种宗教仪式。“赶毛狗”时人们的喊声和着毛狗棚燃烧时“劈劈啪啪”的爆炸声,甚是壮观。
如今,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低山一带仍盛行“赶毛狗”,他们“闹”元宵的主要方式就是“赶毛狗”了。每到正月十五这天,红土乡的土家人白天带着小孩在山间取杉树枝、毛竹、白蜡树枝等易燃植物,于宅外搭棚燃烧,人们事先在树林里捡来枯树叶铺在地上,再搭上棚。吃过晚饭后,点上火和鞭炮,大声喊“赶毛狗,赶毛狗,赶到山中不回头……”孩童们则在稻场里边唱边蹦:“正月十五赶毛狗,赶到张家的灶门口;毛狗打个屁,张家的粑粑不来气;毛狗打个滚,张家的粑粑像石磙。”
据说很早以前,土家先人们以为毛狗聪明伶俐,就把它当做最好的朋友请到家里做客,可毛狗吃饱喝足后依然不满足,走的时候还偷土家祖先的鸡。有一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出去玩了,毛狗就乘机偷光了寨子里的鸡。人们回来后很恼火,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村里平安无事、六畜兴旺,便有了正月十五“赶毛狗”的风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小结: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