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冥王星是谁命名的呢

P 分享 时间:

  冥王星星座曾经是九大行星之一,但是因为后面科学家发现它的个头太小,所以直接就拒绝了被把标记为彗星。那么冥王星究竟是谁发现的呢?又是谁命名的呢?是怎么发现它体积的呢?接下里就和小编一起来揭秘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吧!

揭秘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冥王星是谁命名的呢

  冥王星是继阋神星后第二大的已知矮行星。冥王星是最大的柯伊伯带天体,也很可能是体积最大的海王星外天体。冥王星是直接围绕太阳运转的第十大天体。它同其他柯伊伯带天体一样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冥王星相对较小,仅有月球质量的六分之一、月球体积的三分之一。冥王星的轨道离心率及倾角皆较高,近日点为30天文单位(44亿公里),远日点为49天文单位(74亿公里)。冥王星因此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海王星与冥王星因相互的轨道共振不会碰撞。2014年冥王星距离太阳32.6天文单位。在它的平均距离上(39.4天文单位)阳光需要5.5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冥王星。

  冥王星于1930年被发现,并被视为第九大行星。后续75年内对冥王星及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研究挑战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自1977年发现小行星凯龙(Chiron)后,人们发现了众多轨道高度离心的冰质天体。2005年发现的离散盘天体阋神星质量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IAU)认识到冥王星仅为众多外太阳系较大冰质天体中的一员后于2006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新定义将冥王星排除行星范围,将其划为矮行星。但一些天文学家则认为冥王星仍属于行星。

  冥王星目前已知的卫星总共有五颗:冥卫一(Charon)、冥卫二(Nix)、冥卫三(Hydra)、冥卫四(Kerberos)、冥卫五(Styx)。冥王星与冥卫一的共同质心不在任何一天体内部,因此有时被视为一联星系统。IAU并没有正式定义矮行星联星,因此冥卫一仍被定义为于冥王星的卫星。  新视野号探测器将于2015年7月14日成为第一艘飞掠冥王星的飞船。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用新视野号对冥王星及其卫星进行细致观测。此后新视野号还会对其他柯伊伯带天体进行观测。

  冥王星的发现者克莱尔·威廉·汤博(ClydeWilliamTombaugh)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奥本·勒维耶通过经典力学分析天王星轨道的摄动后预测了海王星的位置。十九世纪末天文学家根据对海王星的观察推测有其他行星摄动天王星轨道。  1906年罗威尔天文台的创办者帕西瓦尔·罗威尔开始搜索第九大行星——X行星。1909年罗威尔和威廉·亨利·皮克林提出了若干该天体可能处于的天球坐标。此项搜索一直持续到1916年罗威尔逝世为止,但是没有任何成果。1915年3月19日的巡天已拍摄到了两张带有模糊的冥王星图像的照片,但是这些图像并没有被正确辨认出来。

  罗威尔的遗孀康斯坦斯·罗威尔企图获取天文台中其夫所有的份额。对X行星的搜索因由此产生的法律纠纷直至1929年才恢复。时任天文台主管维斯托·斯里弗在看到克莱德·汤博的天文绘图样品后将搜索X行星的任务交与汤博。

  汤博的任务是系统地成对拍摄夜空照片、分析每对照片中位置变化的天体。汤博借助闪烁比对器快速调换感光干板搜索天体的位置变化或外观变化。1930年2月18日汤博在经历近一年的搜索后在当年1月23日与1月29日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一可能移动的天体。1月21日的一张质量不佳的照片确认了该天体的运动。在天文台进一步拍摄了验证照片后,发现第九大行星的消息于1930年3月13日由电报发往哈佛大学天文台。

  冥王星的命名者威妮夏·伯尼(VenetiaBurney)  发现第九大行星的消息在全世界产生轰动。罗威尔天文台拥有对此天体的命名权并从全世界收到了超过一千条建议。汤博敦促斯里弗尽快在他人起名前提出一个名字。  英国牛津的11岁学童威妮夏·伯尼因其对古典神话的兴趣建议以冥王普路托命名此行星。伯尼在与其祖父福尔克纳·梅丹交谈中提出了这个名字。原任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馆员的梅丹将这个名字交给了天文学教授赫伯特·霍尔·特纳。特纳将此电报给了美国同行。

  该天体正式于1930年3月24日命名。普路托(Pluto)以全票通过。该命名于1930年5月1日公布。梅丹在得知此消息后奖励其孙女5英镑(相当于2015年的276英镑或430美元)。  普路托(Pluto)获选的部分原因是普路托的头两个字母(英语:PL)为帕西瓦尔·罗威尔的首字母缩写。该天体的天文符号(unicodeU+2647,?)也是由PL构成的花押字。

  自发现冥王星后人们就因其模糊图像怀疑冥王星不是罗威尔所设想的X行星。二十世纪以来冥王星质量的估计值在逐步缩小。天文学家最初按照冥王星假定对天王星与海王星轨道的影响计算冥王星质量。1931年计算得出的冥王星质量和地球质量相若,1948年的进一步计算结果则接近火星质量。1976年夏威夷大学的戴尔·克鲁克香克、卡尔·佩尔彻与莫里森首次计算出冥王星的反照率;计算得到的反照率与固态甲烷相似。冥王星因此比与相同尺寸的其他天体明亮,其大小不会超过地球质量的百分之一。(冥王星的反照率比地球反射率大1.3–2.0倍)

  1978年冥卫一的发现允许天文学家首次测量冥王星的质量。冥王星质量仅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2%,不足以解释天王星的轨道扰动。随后罗伯特·萨顿·哈灵顿在内的诸多天文学家未能找到冥王星以外的X行星。1992年迈尔斯·斯坦迪什用旅行者2号1989年飞掠海王星时所测数据重新计算海王星对天王星的引力作用。旅行者2号的数据将海王星质量的估计值降低了0.5%,相当于一火星质量。重新计算的结果中天王星的轨道并没有异常,自此X行星也无存在的必要。现在大多数科学家同意罗威尔所定义的X行星并不存在。罗威尔曾在1915年预测X行星的位置接近于当时冥王星的位置。恩尼斯特·威廉·布朗在冥王星的发现后不久认为罗威尔的预测是个巧合,此看法至今仍受支持。

  1992年起在冥王星附近发现的诸多天体显示冥王星是柯伊伯带的一部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因此受到挑战。博物馆和天文馆偶尔会因在太阳系模型中忽略冥王星而引起争议。纽约海登天文馆于2000年2月翻新后重新对外开放,展出了只有八颗行星的太阳系模型,一年后这件事登上了报纸头条。

  天文学家在科伊伯带发现越来越多与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体后认为冥王星应重新划为科伊伯带天体。2005年7月29日发现新的海外天体阋神星的消息对外公布。根据推测阋神星比冥王星大,是1846年发现海卫一后发现的太阳系内最大天体。尽管当时并没有将其归为行星的正式共识,媒体与发现阋神星的天文学家最初将其称为第十大行星。天文学界有人将此视为将冥王星划为小行星的最有力论据。

  小结:冥王星的发现者是克莱尔·威廉·汤博,但是命名为冥王星的人并不是这个人,命名为冥王星的是叫威妮夏·伯尼的人。冥王星从被发现到被除名,它都还是围着自己的轨迹围着大太系在转。